|
楼主 |
发表于 2022-10-8 23: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改革重点措施
1. 改革组织设置,构建“团组织+青年社团”的基层组织体系。在巩固原有城市基层团的组织体系基础上,依据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和青年社会参与方式重新整合团的工作力量。因地制宜依托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小区楼栋、青年之家等建立实体型或功能型团的组织。将广泛建设青年社团作为创新团的基层组织形态的战略性举措,突出青年社团组织动员广大青年跟党奋斗的政治功能。注重运用地缘、业缘、趣缘、益缘、学缘等机理,大量培育学习社、服务队、成长营、议事会、兴趣组等形态的青年社团,形成“团组织+青年社团”的基层组织新形态,最广泛地拓展对社区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引领凝聚。坚持“自下而上——开展活动——发现骨干——建立组织”的工作逻辑,注重在工作中发现优秀团员青年和活跃骨干,逐步建立青年社团,有条件的成立团组织。高质量培育建设区(市)级团属青年社会组织,逐步向街道延伸、向新兴青年群体覆盖,与社区团组织紧密协同开展工作。建立市、区、街道三级团干部普遍下沉社区领办社团、牵头项目的机制。
2. 创新动员方式,有效联系和组织广大城市青年。完善组织化、社会化、网络化动员相结合的机制,广泛有效地将城市社区各领域团员青年组织起来,在应急处突、基层治理、公共卫生、助老扶幼、文明创建、环境建设等党最需要的地方勇挑重担,成为找得到、靠得住的有生力量。发挥组织化动员优势,密切基层团支部、青年社团对团员青年的联系,设计丰富有效的活动载体,常态化把青年组织起来发挥作用。畅通社会化动员渠道,借助社区各类组织和网格化、楼(院)长等管理机制全面掌握辖区青年群体状况,有计划地建立活动联系、服务联系、日常交流联系等稳定渠道。用好网络化动员手段,大力主导建设各类团组织、青年社团、工作骨干队伍的网上形态,提高扁平化动员效能;根据中心工作任务和青年圈层化兴趣需求,成体系地建设或联系网上青年社群,提升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存在感和号召力。建立平时任务参与和应急动员响应的机制,紧紧围绕基层社区需要青年参与的中心工作,根据任务的性质、轻重、缓急确定动员范围和力度,持续完善流程,确保发挥作用。
3. 改革骨干选育,建设来源广泛、坚强有力的青年工作队伍。着眼于挖掘培育城市社区青年骨干和优秀人才,重点在四类群体中培育建设骨干队伍。一是青年政治骨干队伍。建立在校在职团员向经常居住地社区报到和“第二团支部”制度,以单位团组织管理为主、社区团组织管理为辅,将居住在社区内的团员有效组织起来,唤醒“沉默团员”,加强流动团员联系管理,广泛动员团员在社区亮出身份、参与活动,展现先进性。二是青年志愿者队伍。围绕社区治理和群众需求创设项目或岗位,广泛吸纳社区青年和辖区单位青年参与,挖掘培育一批有热情、有特长的志愿者骨干和积极分子,形成具有一定活跃度和延续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三是大学生服务社区队伍。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高校团支部为基本单位,充分动员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组织化、经常性引导大学生就近就便走进社区、服务社会。四是各领域青年能人和社团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城市基层治理和青年工作中的作用,通过推优入团、团内兼职、推优入党等途径加强激励举荐。继续探索多元化增加基层团的工作力量,拓展挂兼职团干部、青少年事务社工、公益性岗位、项目化用人等渠道。
4. 创新工作方式,打造特色鲜明、功能稳定的基层团的工作项目。立足基层党政工作任务、青少年成长需要和一定半径的生活空间,打造若干符合团的组织性质、青年广泛参与的社区工作项目。注重找准切入点,聚焦青少年公共服务、青少年公共参与、社区环境营造和文明倡导、弱势青少年帮扶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找到能够发挥团的组织优势、符合社会运行机理的项目落点,不怕事情小,关键要做实。切实强化项目管理思维,着眼能够形成实在、稳定的功能,科学谋划资源投入产出、惠及人数、成效评价等要素,做到有目标、可度量、可持续。普遍成立社区少工委,建设校外辅导员队伍,发挥青少年宫辐射作用,面向少年儿童制度化开展实践活动、仪式教育和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社区实践教育、混龄教育优势,推动完善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聚焦最广大的工农青年和普通青年群体,策划实施一批“小而美”的工作项目,加强对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新就业青年群体的联系服务。
5. 立足自我奋斗,探索社会化资源配置方式。把握群众工作的本质和团的群众性特点,既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又主动向社会找帮手、募资源。发挥党政资源先导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人才培养举荐、参与基层治理等途径,用好各方面政治资源。充分挖掘团内资源,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和团属基金会要面向街道社区设计工作项目、配套工作支持,持续完善区域化团建联盟(共建委员会)、支部结对共建等机制,切实赋能基层组织。大力开发社会资源,研究市场主体需求和众筹、共享等机理,推动工作项目自我造血,提高共青团在基层社会的生存能力。支持青年社团、社区团员青年骨干参与基层团的工作,把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广泛提升共青团工作的开放性。把青年之家作为基层团的项目资源集散枢纽,推动实体性青年之家实现街道全覆盖,逐步向有条件的社区延伸,支持社会组织、青年社团、爱心企业等入驻运营青年之家,提升社会化、共享性运营管理水平。
三、组织实施
本次改革试点由团中央直接推动,省级、地市级团委配套力量,区(市)团组织具体抓落实。以城市主城区为主,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率先破题。每个省份确定2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领先、青年城市化特征突出的社区作为试点单位,试点确定须报所在区(市)党委同意。改革推进中,团中央和省级团委建立统筹机制,办公厅(改革办)负责督促检查改革推进情况,基层建设部协调实施改革各项举措,各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注入资源。每个试点地方至少安排1名地市级或区(市)级团委专职干部驻点推进改革试点,时长不少于2个月。试点地方所在地市和区(市)团的领导机关干部、团代表和委员每人在本地区至少联系1个社区团组织或青年之家、领办1个青年社团或网络社群,直接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有条件的省级团委可以根据本方案精神开展省级试点工作。在符合改革基本方向的前提下,鼓励试点地方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局限于试点方案。
本次试点于2022年9月启动,2023年底推动试点地区改革主要举措基本落实,形成一批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