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构逻辑: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出现的必然性 西方学界主要通过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两种路径对中国政社关系进行研究。多元主义理论认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紧张对立的,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是零和竞争的关系。法团主义则强调,政府和社会之间是合作关系,可以通过紧密联系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范斌、闭珎尔,2024)。学者们通过以上两种理论路径对政社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行政吸纳社会”“桥梁纽带论”等观点。这些观点一方面为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实现路径,另一方面也为探究我国政社关系格局及其变化提供了关键切口。 (一)前提条件:政府向特定组织进行授权 社会治理创新是指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以增加社会资本的社会结构、社会体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良性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近年来,在全球变革和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方式从“单一政府治理方式向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治理方式进行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实践也发生了转变,明显表现为,政府将管理职能转授予特定的社会组织,并由特定的社会组织对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管理。 2003年,上海市普陀区在全区9个街镇探索成立了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社会组织进行服务和管理,首次提出建设“枢纽式管理”的工作思路;2007年,上海静安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1+5+X”的枢纽式管理机制;2008年9月,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概念(邓志锋、陆圣杰,2022),并在《关于构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暂行办法》中对枢纽型社会组织进行了规定:“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刘洋,2021)之后,多地纷纷开始了类似探索,建设了一批承担同类社会组织管理职能的枢纽组织。 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虽然规模不断壮大,但随之而来的低效能管理、专业能力差等问题,成为多地政府关注的焦点。2012年,在A市文明办的支持下,A市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爱心单位等自发结合成立了A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开启了政府授权特定组织对志愿团体的创新管理实践。在实践过程中,A市志联充分发挥引领职能,有效凝聚广大社会力量,紧密围绕相关部门的政策方针,引导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活动,有力推动全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同时,在队伍整合方面充分发挥联合职能,通过构建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和“志愿A市”平台,不断加强各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同工作。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能够及时将政府相关政策传达至每支队伍,大家“心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坚守“好事好办”原则的同时,每天都是红红火火的。同时,我们也是各级志愿服务团队的“娘家”,大家有事都可以跟我们说,我们研判后协调相关部门沟通解决。因此,我们收获了大量的铁杆粉丝。(访谈记录:SZH) 在政府特定授权下,按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建构逻辑,广大中小志愿服务组织逐渐开始联合,建立起新的志愿服务联合机制,即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这对推进志愿服务融入社会治理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政府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被打破,接受政府管理职能转移的中介性、桥梁性的特定志愿服务组织开始对区域内各级各类志愿组织发挥管理、服务功能,成为公共服务的有力补充;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授权、监管等对枢纽型志愿组织进行管理,进一步增强了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而枢纽组织积极发挥联合、服务、促进、引领等功能,在“政社”步调一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如积极承担起“上承下达”的职能,将党的路线和政策方针延伸到广大志愿组织,保证其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方向正确;同时,通过搭建统筹协调平台,整合不同治理主体资源,加强各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并“自下而上”反馈各组织意愿诉求,为政府积极建言献策,实现政社协同。 (二)核心动力:政府对志愿组织管理效率的追求 在管理志愿组织的过程中,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任务完成情况与投入管理成本之间最优化。在管理实践中,政府作为传统的行政管理主体,能够有效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与调配;同时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核心决策工作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难以做到充分兼顾与平衡。而志愿组织基于其机动、灵活、专业性强等特点,相比政府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承担起一些事务性工作。基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补性优势,由志愿服务统筹指导部门牵头成立联合型组织或向特定志愿组织授权为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收益情况提供了选择。 然而,出于对管理效率的考虑,无论“官办”或是授权都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要构建起党委政府与志愿服务队伍间的协同网络机制,在社会治理交叉性和复杂性增强的情况下,有效推进“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社会参与”三方步调一致的稳定发展。二是要切实发挥先行规范和协调作用,承担引导行风建设、加强行业监督、促进行业沟通、反映行业诉求等职责,为志愿服务队伍提供如技术支持、项目策划、孵化造血、法务咨询等各类服务。三是要具有潜在风险与规避能力,能够有效防范与化解数量众多的志愿组织在活动中可能引发的纠纷、违背政策等问题。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志愿团体数量的激增,为了保证志愿服务团队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A市面临着在管理方面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的严峻挑战。A市志联作为管理中介,在实践中有效分担了相关部门的管理压力,以其低成本、更灵活的特性,完成了政府难以独立负担的管理任务。在架构设计上,打造了“一处六部”的工作格局,包括秘书处、研究培训部、交流推广部、队伍建设部、综合保障部、宣传联络部和法律事务部。在制度设计上,打造了分类分层管理制度,建成15支区域性支队和29支专业性支队,保证政策传达的及时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已经在民政部门注册的队伍管理其实相对较为轻松,我们倡导其按照其本身的业务主管单位开展活动。没有注册的队伍管理难度较大,它们长期处在一种无序的状态,需要我们把它们归拢起来。所以我们有了一个大胆尝试,在全市范围内拉起了五层管理框架,不区分队伍注册与否,按照区域和专业进行细分。比如在疫情防控中,前后共有3700多支队伍参与,如果没有这个框架,根本运转不起来。还有就是,它们加入进来,我们也要对应地给它们提供服务,让它们更加规范,培训、交流、建设、宣传一样都不能少。(访谈记录:WB) 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的建立,其初衷是实现对社会志愿服务力量的整合凝聚,核心是承担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目的是帮助政府实现对志愿服务队伍的有效管理,为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各类支持和服务。随着政府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双方的关系开始向制度化、策略性合作转变。一方面,作为政府授权中介,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需要一定的向上沟通能力,既能充分理解、领会政策意图,又能按照相关部门的主张推动落地实践,要求中介组织具有较高的沟通、理解、计划、执行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要具备对下统筹协调能力,调动众多志愿团队的积极性是保证管理效率的关键,中介组织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内在要求:对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回应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应中国社会发展现实需求而产生,其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强大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提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要坚持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始终,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社会治理方向正确,形成合力,提高效能。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明确社会治理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人民民主,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使社会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三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要求参与治理的主体由单一政府转变为各个机构、组织、群体、公民个体的多元“共同体”,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不仅蕴含着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内涵,同时也会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获得感、幸福感。 多年来,A市志联主动凝结志愿组织、社会资源,在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打造“社区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各志愿组织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二是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导向,科学设计项目,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和增进民生福祉。三是积极发挥价值引领、道德塑造、矛盾化解、服务民生等功能,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强化多方主体沟通,有效进行资源融合,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党建引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本质。多年来,我们积极构建“党建+志愿”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2021年特大暴雨灾害救援过程中,党员志愿者冲锋一线,带头作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访谈记录:PBS) “群众的笑容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联合不同组织、动员各类资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科学设计和开展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访谈记录:MY) 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各治理主体间的“润滑剂”,在增进社会治理效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志愿服务的全过程,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本质特征和政治保证(田丰,2022)。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要通过党的政策宣讲、党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方式,将对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价值引领工作贯穿始终,特别是做好党员志愿者的思想动员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志愿服务项目设计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百姓所盼、社会所需、志愿者所能为原则,及时以专业服务满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需求,在服务百姓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