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寻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行为背后的机制机理,本文分别以青少年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和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频率为因变量,使用 Logit 回归模型和定序 Logit 回归模型,分析学校、 家庭、同伴及个体层次因素自变量的影响机制。在选择自变量时,结合自我决定理论及以往研究发现,分析学校类型、对学校的喜欢程度、家庭生活水平、家庭子女数量、对家长沟通方式满意度、现实生活中好朋友数量、学习阶段、性别、 城乡等自变量的影响。同时,将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如帮助陌生人、捐款纳人模型。根据研究假设,本文重点关注了青少年自主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差异,将青少年“生活有明确目标”和“为生活寻找意义〞两个题项作为自主动机,将家长是否培养孩子责任感和家长参与志愿服务频率作为外在动机纳入模型。 模型1的数据分析发现,学校层次变量影响不显著,是否为重点学校学生,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对参与志愿服务可能性影响差异不显著。家庭层次来看,家庭生活水平和家庭子女数量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影响也不显著,与家长沟通方式越满意,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越大。从同伴层次来看,现实生活中好朋友数量越多,参与志愿服务可能性越大,但显著性水平较低。从个体层次来看,男性和城市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可能性大于女性和乡村青少年,高年级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可能性高于低年级。有慈善捐赠行为等亲社会行为的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更大。从自我决定理论对自主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分来看:自主动机越强,生活有明确目标,为生活寻找意义的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越大;外在动机同样能提高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责任感和参与志愿服务频率越高的,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可能性越大, 假设1和假设2均得到部分证实。 模型2数据分析发现,学校层次因素对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频率均无显著影响,这意味着尽管学校是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组织方,但从提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角度来看并无很大的帮助,多次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少年是主动择的结果,而不是学校组织安排的结果。在家庭层次变量中,家庭生活水平越高、子女数量越多, 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频率越高,而对与家长沟通方式满意度影响并不显著。在同伴层次上, 现实生活中好朋友数量越多,志愿服务参与频率可能越高。个体层次变量中男性和城市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频率更高,高年级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频率更高,有慈善捐赠等亲社会行为的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频率越高。从自主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分来看:自主动机中生活有明确目标,为生活寻找意义的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频率并无显著差异;外在动机中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责任感影响不显著,但家长参与志愿服务频率越高,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也越高,假设1和假设2均没有得到有力支持。 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影响的结果,结合描述性分析和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学校、家庭、同伴、个体层次医的影响明显不同。从学校层次来看,尽管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少年中有超过一半是学校组织的,但学校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这说明由于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是按照教育部门要求统一组织导致学校之间差异性减弱,组织性是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特点,如果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来设计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会更好地调动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来看,青少年的自主动机对他们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有显著影响,对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内在动机对参与志愿服务连贯性影响不够,也有可能与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及青少年自身兴趣有关,毕竟调查也发现青少年对志愿脈活动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从外在动机来看,青少年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身边的人是否做志愿服务影响较大, 无论是家长参与频率,还是朋友数量,都会影响到青少年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和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所以,在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青少年志愿服务是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在发挥作用。
|